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经验分享 | 高大海:《聚合物制备工程》

高大海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2-09-14

聚合物制备工程



2018年材料学院开设的核心课《聚合物制备工程》被选送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令人既兴奋又担忧。第一批“试水”,首先感觉到机会的宝贵,有一种踌躇满志甚至跃跃欲试的心情;同时又对课程建设的方向有些迷茫,不知道实施从何做起。那时候课程思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把它具体化到课程当中呢?经过一年半、两轮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思政建设思路逐步明晰,陆续挖掘了一系列新颖的课程思政元素。

本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以高分子(聚合物)合成工艺为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高分子材料从发现到走进千家万户,离不开高分子合成工业的蓬勃发展。1839 年,Goodyear第一次得到了硫化橡胶,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着手利用高分子材料;1910 年,美国率先实现酚醛树脂的工业化,实现了由简单的小分子组装成高分子化合物;20世纪50~60年代,在 Ziegler 和 Natta 两位科学家的努力下,聚丙烯出现并得以大规模制造,成为人类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国的高分子工业起步晚,但成长迅速,当前已经逐步走上高端化。我们不仅要做到产品性能优良,也要致力于工艺优化、节能减排以及绿色发展,不仅向子孙后代传承好的产品和技术,也要留给他们绿色的家园。

聚合物合成工业要走向节能制造、环保制造和低碳制造,这是所有从业者的共同目标。当我们高分子专业的毕业生走出校园,能够为生产绿色化做出贡献,造福于子孙后代,这就与十八大以来的时代主旋律相一致。每个人都做到垃圾分类回收只是小手笔,在工业层面做到低碳、节能和环保则是大手笔。因此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育德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接受过我们教育的毕业生,都能在职场发挥技术优势的过程中,始终肩负社会责任。

除了上述目标以外,课程还以工业实境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工艺问题:通过分析类比典型工业实施案例,让学生抓住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到量变和质变的转化。学生也将通过各种实例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点击可查看大图)

实现这些育德目标,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化零为整,高效利用现有的课程素材。同时,课程内容也应努力融入绿色发展方面的元素,并在具体工艺情境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总是试图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一段课程,如同故事的开始。比如学生对于“悬浮聚合”概念最为熟悉,因为很多同学作为选手参加过以悬浮聚合为比赛内容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以这个比赛为一段课程的起点,由此及彼,去接触新的工艺和产品,再去领略工业与实验室的不同。这种借力用力,促进学生自发地展开类比和联想。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头脑中不再是一个个鼓励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





在讲述聚氯乙烯生产工艺中,我们提示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聚氯乙烯生产的哪些环节会出现废水,如何处理这些废水?首先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通过思考废水的产生,学生会重新审视生产工艺;更重要的是,思考废水的产生,赋予学生技术开发过程中的三废处理意识,使他们提前面对生产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并通过发散性的思考给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案例: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废水问题

学生在云班课上的讨论

国内自主研发顺丁橡胶生产工艺充满了艰辛:从冲破国外技术封锁,到解决“一堵二挂三污水”的工艺缺陷,再到以完全自主创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课程借助这样一个材料人奋斗史,首先建立学生心目中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更有决心和力量用自己的双手攀登新的高峰,为我国的聚合物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个案例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正能量。





一部顺丁橡胶创业史

思考与体会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过硬的专业素质,也需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教师首先应知晓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前世今生”,包括学科背景、发展简史,当代前沿技术等,更重要的是将本课程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融会贯通,熟悉与此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资源等问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则更为重要,这是从思想上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实现交叉融通的必要条件。当然,教师还需通过有亲和力、感染力的教学方式,贴近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将思政理论化成专业里鲜活的案例,使思政教育更加平易近人,易于接受,在广大学生中引发专业情怀与认同感,最终在学生走向职场后转化为充满社会责任的生产力。

内容来自:教务处

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大海

责任编辑:张帆  审核:李绪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